塑造立地成佛的「靈靜空閒」

談高雄紫竹林精舍設計

對談/王俊雄編輯委員
三門事務所高山青建築師.孫立慶經理
高雄紫竹林精舍悟因法師.見竺法師.見瓚法師.自曜法師
整理/仲倍瑩

(錄自:《建築師》,269期(1997年5月),頁86-87。)

本刊於民國85年12月報導台灣教會建築,感到台灣宗教性建築面對現代建築工法、建築法規及對教義、儀典的空間詮釋等因素,對現代宗教建築產生影響而有微妙的轉變。

高雄縣紫竹林精舍,保留中國傳統宮殿形式卻摒除繽紛繁複的裝飾,展現沈穩、肅穆的空間氛圍,但為什麼在這種情形之下傳統形式還是某種程度被保留下來呢?可不可能有更劇烈性的轉變呢?悟因法師表示:一開始設計就不希望一昧的抄襲,尤其是一般寺廟繁複的斗拱、屋瓦與裝飾物等等,甚至也捨棄了整個屋頂的形式,使每一構件都能有意義、具有功能並且真正照顧到這個空間的使用者。原來構想裏的中庭要有洞窟的意象,屋頂則以粗擴的斬假石庇覆即可,然而這樣就是佛教建築了嗎?在印度,佛寺都是洞窟形式,在中國則以寶塔或宮殿的形式居多,所以一般信眾對屋瓦的質感還是很重視,法規甚至規定沒有宮殿式的斜屋頂就不算具有寺廟外觀,無法申請寺廟登記證。因此,本案最後還是保留傳統廟宇的斜屋頂但顏色與形式希望是穩重內斂而非經巧華麗的。

談到本案外觀形式的發展,高山青建築師與孫經理表示:第一次與法師們接觸即感到本案與一般寺廟傳統的觀念有很大的差距,法師們希望由法華經教義發展設計,並在形式的表現上能有所突破,直接表現出心靈的層次。這方面事務所花了相當長的時間來揣摩師父們的意思,並落實到圖面上。法師們在前期準備工作亦投入相當多,包括到日本、歐、美等地去瞭解不同宗教悟道的過程與宗教建築如何詮釋宗教精神內涵,並閱讀建築方面的書籍,提供給事務所許多寶貴的參考資料。討論過程中領受到許多哲理,對法師凡事嚴謹的態度深感敬佩。只是從觀念到落實的過程受到信眾意見、經費、工期。法規及使用機能等影響,有許多理想未能完成。不過高建築師認為傳統形式不可能馬上捨棄,應該是逐漸改變的,這也算是一種包袱吧。

關於本案在機能上涵蓋的範圍,見竺法師表示紫竹林精舍的最主要功能為佛學研讀班,也就是佛教成人教育中心。每星期約有一千七百餘人在這裏上課,第一棟法寶樓就是教學大樓;第二棟佛寶樓為大雄寶殿,上層是念佛堂與圖書館;第三棟僧寶樓則是僧眾行政辦公與住宿的地方,這種配置主要受到基地為狹長地形的影響,此外本案因位於市區所以不提供香客住宿。

這種中軸對稱的形式對宗教建築來說是必要的嗎?悟因法師表示並非絕對必要,在韓國,寺廟就不是中軸對稱的,但中國、日本則中軸形式十分明確。這種方式在主殿的配置上就很容易處理,以佛為主、以信眾為主和以僧為主的空間層次也很清楚。孫經理則表示如果基地是正方的可能就會將主殿放在中央,也許不是對稱但其他建物一定以主殿為中心圍繞。本案基地為長方形,帶入中國傳統進落觀念,加上使用空間次序正好也有這樣的需求。唯主殿高度受到住宅區21公尺限制加上斜屋面,使建築比例受限。

談到法規對宗教的管理並沒有特別專章討論,且因為宗教建築可以蓋在保護區又可以免稅等優惠,所以民政單位是以防弊的心態來對待宗教建築。另外在外觀認定上不是由建築使用的內容認定,而是由斜屋頂等形式認定,這可能會對宗教建築的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

高建築師表示:在執照上需經過兩次審查,一是建管法令規範空間使用,如大型集會場之公共安全、消防等;二是民政單位,則以寺廟形式的認定問題。寺廟與私人俱樂部、一般住宅等區別在那裡?如果宗教建築的外形、色彩、符號等可以從宗教角度去評斷,那麼宗教建築的形式當會有更進一步的突破。悟因法師表示由使用者的角度來看,是可以體諒政府這種規範的用意。有的法師是由他們的父母贈送一棟三合院開始,那便是他的佛堂,在這種缺乏經費的初始階段,要申請到寺廟證照的確很困難。但是田埂邊、大樹下的小土地廟、住家頂樓加蓋的宗祠,也可以有宮殿式的屋宇,那麼就可以免稅了嗎?因政府並不管制宗教的內容或拜的是什麼神,而只是管制土地、建築物,所以政府管得很緊是有其不得已之處,社會秩序要這樣才能建立起來。倒是什麼是宗教–是宗教建築物;是放鞭炮燒金紙;還是在推動某種觀念才是宗教,這是希望政府能釐清的地方。

佛教經典中有沒有描述其建築應有什麼規制、意境?據悟因法師所知,佛教經典中對建築象徵是塔和洞窟,其用途是供奉佛的舍利,所謂舍利,除了佛的形象、骨頭之外還包含佛說過的話(經典)及用過的器物,其形狀為印度傳來之覆缽形。而僧眾傳法不必特別的建築,在樹下即可。目前一般佛寺一進門會先經過彌勒殿,再進去是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大雄寶殿,接下來是藏經樓或方丈室。其實,這正代表了佛教的宇宙觀。彌勒殿(或稱天王殿)代表欲界,就如人的世界有喜怒哀樂;而大雄寶殿內的佛陀神情祥和肅穆,即進入佛的層次。藏經樓存放佛教經典,依傳統要在建築的最上層,以表恭敬之意。但是資訊越來越發達的現代,大量沈重的書籍放在最頂層,不但增加工作人員的不便,對建築體結構的安全也有更大的負擔。其實佛的舍利是供後人使用,不單只是供奉而已。所以如果再有一次機會興建寺廟,悟因法師表示會將藏經樓安排在地下室或一樓。

談到宗教活動與宗教內涵在現代生活使用上的轉變,例如圖書館、講堂、餐廳、停車場等設施,要如何去詮釋它?

高建築師與孫經理表示由於停車與餐廳的大量需求,所以地下室開挖兩層,並設計許多採光井,使地下室能擁有相當充足的光線。另外多寶佛塔象徵佛陀在山上修行的過程,設計時利用許多戶外梯,從地下二層到頂層藏經樓做各空間的連接。側面雲牆及其開窗部份則正好與戶外梯之扶手相呼應,展現出建築之美。另外,機械房與水塔也利用多寶佛塔的位置做適當的隱藏。

悟因法師表示:紫竹林精舍將許多交誼空間放在戶外,包括中庭、戶外梯及歇心亭,而戶外梯象徵成佛之路,歇心亭除表示放下繁忙的心之外,更說明了修行次第中休息的重要性,休息就是一種力量一種精進。平時法師在此與信眾一邊談天、散步,一邊做輔導。貫穿其中的樓梯也使得空間與景觀的變化更加豐富。

正面大門(法華門)僅有重要節日才打開,側門(一念門)較小並有退縮,使人有庭院深深的感覺,又利用入口空間壓縮,中庭開敞的明暗、鬆緊對比達到澄清過濾雜念的目的,這在小基地的情況下是很好的處理方式。本案顏色、質材力求沈穩,所以用斬石子、洗石子等素材並以灰黑色為基調,以創造寧靜的空間氛圍,達到心靈澄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