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開蓮現

完美的宗教建築是有生命的
有生命的宗教建築不在於它的雕樑畫棟、園林舒美,
而是它所蘊涵的宗教意義與功能,
紫竹林精舍便是一座兼具宗教信仰及文教功能的道場。

(錄自:《香光:香光尼僧團十二週年特刊》,嘉義縣:香光莊嚴,民81,頁111-120。)

精神象徵--法華經

佛教自漢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七年)由印度傳人中國,至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佛陀的一代教法,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已深人民間,成為中國人生活、信仰、哲學思惟的一部份,不論在建築、雕刻、繪畫、音樂、戲劇……等,都蘊涵著非常豐富的佛教藝術風格。其中佛寺建築、佛像藝術更是透過空間景觀、視覺造型,具象地傳遞佛陀教法及佛菩薩的慈悲與莊嚴。佛典中重要的義理因此能在人間流傳、演述,即使在千餘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自佛教藝術中,看到當時百姓對人生的祈願。

佛教藝術的理想型式正是兼具了教理的闡揚與生活的反映,因而在精舍設計初期,我們思索如何在建築中表詮佛典義理,傳續佛菩薩的精神。經過不斷地探索及實地參訪了許多宗教道場,我們決定以法華經義做為精舍的精神象徵,以空間景觀輔助教學功能。

為此,我們特邀請台北三門建築師、恩河美術社共同將這份理想化成現實,並為此座法華道場的硬體建設訂下三個目標:

一、 以功能為導,實用為主,一切的裝修設備能周全照顧人與人、人與景、人與物的互動關係。

二、以厚重樸實為主要風格,輔以精確施工,以呈顯樸實莊嚴的佛門精神。

三、發揮佛教藝術的功能,藉由佛教象徵圖案、浮雕、塑像,引發入寺參拜者能體會法華經中佛陀本願的思想內涵,以及「人人皆可成佛」的意義。

在因應精舍建築的構想上是以佛、法、僧三寶為依歸,實質的需求,以前、中、後三棟為主要結構.前棟「法寶樓」是提供大眾研績佛法的地方,有五層樓高,包括研讀班教室、兒童閱覽室、信眾活動中心、地下二樓的講堂、齋堂;中棟「佛寶樓」,是提供大眾行持禮拜、信願薰修的場地,有七層樓高,包括大雄寶殿、念佛堂、藏經樓;後棟「僧寶樓」是僧眾活動區,有六層樓高,包括行政辦公室及教室,是提供僧眾安心辦道、為眾生奉獻的場地。

而在建築藝術風格的掌握及佛教藝術的表達則依法華經為藍本,讓每一位來到這裡的人,都能滌盡凡慮,涵養性靈,莊嚴自他的生命。

法華經向有「諸經中王」的美稱,在經中佛陀說出示現世間的本懷–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全文分二十八品,前半部是佛依根器說三乘法,而真正的目的是令眾生趣向一佛乘;後半部在空中說法,引發佛弟子深信佛陀法身常在,眾生皆有菩提種子,只要因緣成熟,就可在一念間入大乘菩薩道,畢竟成佛。

為方便眾生趨入大乘菩薩道,佛陀慈悲列舉了諸大菩薩種種修行方法:有尊重佛性平等的常不輕菩薩,報恩捨身供養的藥王菩薩,以眾音妙樂供養,成就一切色身三昧的妙音菩薩,充滿悲心能尋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藉著諸大菩薩的示現,教育眾生不自限於個人的解脫,活出大乘菩薩的精神。

 

下面就建築各部份有關法華經妙旨闡釋的設計一一介紹。

法華門

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紫竹開精舍 龍天護法門 

「法華門」上的對聯表達著法華道場恢弘、磅礡的氣勢,取名「法華門」,象徵受持、讚歎、供養法華經,便可開啟成佛之門。寬約十八尺的銅門上,鑄造廿五條福田衣的衣紋,在設計意念上,運用銅質的材料表現宗教建築靜穆、莊嚴的特質,而取衣為圖案,是以布柔軟的質地像徵柔軟心,與門內牆邊所砌金鋼寶座相應,如此門、衣、座配合的設計理念源自於法華經法師品:「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安住於如來的「室、衣、座」中,即是昭示著大乘佛法的精義,在求法的每一個人要發大慈悲心、柔和忍辱心、以無所得─一切法空為究竟,修學戒、定、慧三學,行如來行,說如來法,使、身語、意三業淨化,即是成佛之道。

法華門內的空間隱喻著「化城」的意象,在貪、瞋、痴三毒的交煎下,進到法華門暫時得到清涼,但是不可以為已得安穩而裹足不前,更應勤行六度,精進不懈,以達佛果。當面對大雄寶殿時,化城即在身後,一股歇息後的凊涼法喜,隱隱地鼓動行者向前。

彌勒菩薩啟請釋疑

正對法華門沈思的彌勒菩薩,迎接著每一位進入法華門的行者,一隻手支著下顎,嘴角掛著一絲微笑,偌大的空間裡,人來人往,只有他自個兒一逕笑著,他在沈思什麼呢?

在法華經裡,彌勒菩薩始終扮演著啟請釋疑的角色。序品中佛為菩薩說大乘經後,人於無量義處三昧,之後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當時全體法會大眾從佛的白毫光中,盡見東方萬八千世界皆如金色,個個歡喜讚歎,但心中不免懷疑:「世尊為何要放光現瑞呢?」會中彌勒菩薩為了饒益眾生,向文殊菩薩提出疑問,二位菩薩的對話即是法華大會的前導:「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另外在見寶塔品、從地湧出品、如來壽量品、分別功德品、隨喜功德品中,彌勒菩薩鍥而不捨殷勤請法,在入門的地方彌勒菩薩的示現,正告訴我們需有請法不懈的心行。

一念門

除「法華門」外,精舍另有一條通道供平常出入使用,那就是「法寶樓」右側的「一念門」。

走進門內,迎面而來的是黑白二分的礫石,搖搖欲墜的危巖與了無生氣的枯木,這是「三界火宅」的喻境。說明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眾苦煎迫,山河大地無時不在變動當中,生命的終極是生老病死。門楣上「一念心」三字,引發人思惟生命的問題!門內右側的牆壁上,以四聖六凡為主題的壁畫,點出了這世間、出世間存在的真相─萬種世界的差異只在一念心造作而已,如一念瞋生起,由此造作燃燒地獄、餓鬼、修羅、畜生等惡道,與心相應現前;若是一念厭離輪迴,求寂靜樂生起,由此修四諦法便得聲聞果報。也就是說,造作有為法受六凡的果報,修無為法則得四聖的果報,而這些皆在一念心間,明瞭此一念心才有轉凡成聖的可能。

正對門口立於石座上的是常不輕菩薩,他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讚歎。不顧眾人的罵詈,杖木瓦石的打擲,仍然對他所見到的每一個人禮拜讚歎:「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忍辱是菩薩行持的法門,而他所揭示的「汝等當得作佛」的真義,這是在喚醒四聖六凡壁畫前的人內在的佛性,提攜眾生向上的動力。

壁畫上端微微前傾的造型,推引站在壁畫前的人往左側「法華門」方向行去。

當轉向左側前進時,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個大約二尺高的金鋼座,此座意味著只要信解掌不輕菩薩「汝等皆當作佛」的讚歎,你便可登上此座如如不動,常在定中。

中庭

中庭在設計的意念上表達的是連結化城與佛果之間的行動──六度希望透過這個空間,使人蘊育出虔敬、供養、悲智的迥向心靈。

分別功德品:「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也就是說受持法華經,如實奉行六度,這樣的人不久當得菩薩﹝一切種智﹞。所以,發願成就佛道就需先行六度,用布施轉化貪染的心,以持戒規範身、口、意三業,以忍辱心調伏瞋恚,以精進心對治懈怠,以禪定對治散亂,以智慧擊去除愚痴閶冥。

落實在建築景觀上,則是以中庭左側的發心布施榜啟示著布施迴向的心靈;大殿前階梯二側的白色花崗石,如軌道般能規範心行代表持戒,白色也隱含持戒清淨無染。

二道白色鵝卵石之間的大道地面上採用觀音山石排列出向前展開的弧形圖案,代表著一波波不斷的精進,中心處半尺墊高的突起,代表一念發心勇猛精進行道。而卵石道默默地闡述禪定的意境,其中深蘊著「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的真義,因為在這裡的每一粒鵝卵石,皆是佛弟子們對佛法深切信願後,以虔敬的加持植入地面的。禪定也可以眾生入法華門坐金鋼座,如如不動、如入禪定來表示,忍辱則以常不輕菩薩為代表。

大雄寶殿階梯前的二粒白色摩尼寶珠代表般若智慧,八歲的龍女獻珠,轉身瞬即成佛的楷範,是我們無時或忘的。

拜庭

拜庭的橫匾上書寫著「十如是」,那是方便品中所揭示的「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

「十如是」是諸法實相,而「一念心」造千差萬別的世界,種種差別,唯有佛的智慧能完全了知本末究竟,因慈悲故,以種種方便,教化眾生,為方便分別說三乘,又開演法華大法,會三乘歸於一乘。

拜亭天花的造型若佛陀囟門隆起,是「無見頂相」的意象,表示佛的智慧無量無邊,從頂發揮,在入大雄寶殿之前,便先讚歎宣說佛的智慧功德,引發景仰、追求佛道的心。

與天花相應的是階前的彿足石。在未有佛像之前,佛足即代表佛,此處佛足表示著高僧大德、聲聞菩薩大眾等,正步佛後塵,踐行六度,一步步邁向佛陀的叮嚀:「自今以後,我諸弟子,輾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大雄寶殿

無限延伸的白色虛空

千華臺上慧雲含潤覺化有情超大千世界
萬德殿中淨法普被定為無念悟第一法門 

大雄寶殿是提供親近彿陀的殿堂。「創造一個使身心安寧的空間」是大殿設計的原則。念佛、禪坐、禮拜需要的是何種空間?一個啟發宗教心靈的佛殿呈顯的應是什麼樣的環境?這是我們思考的重點。

表現在計手法上是以佛龕為中心,龕頂弧線拉出一片向前傾的弧形穹窿,佛身後也以弧線與大殿左右二側相連,包容整倜個殿堂,突顯彿的含容與寬廣,在殿中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感受到佛正對著自己說法。在色彩的選擇上以白色為主,是為表達莊嚴僕素,白色的虛空亦代表凓著無盡的法界是佛陀關懷的。而以佛陀與二位護法菩薩的三角形配置,更令修行者有安定之感。

虛空中說法的佛陀

大雄寶殿裡流盪著莊嚴、開朗、寧靜的氣氛,佛陀雙手結說法印,坐在須彌座上,左手向內,右手向外,代表佛陀示現世間的本懷:「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向外結印的右手是佛陀開示眾生佛性本具的真理,向內的左手則是佛陀說此佛性要由內心証悟,不徦外求。

另一方面也代表修行解脫自在,要即六塵而不離向內觀照,從自我的解脫到淨土的完成,都不離悲智雙運、自覺覺他。這些偉大、神聖的功夫就在兩手的大拇指與食指間輕輕地扣著,隱涵著蓮花開敷的動態,將觸、未觸的手勢更闡述著十二緣起的「觸」是聖凡一念之間的關鍵。

佛陀的法衣輕輕地凌空垂掛在須彌座上,衣紋層疊柔軟如波,表示佛陀無所住的慈悲,於法無所行,能體現諸法實相─「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在白色佛龕的襯托下,世尊猶如坐在虛空中,與大殿土上方的十方諸佛菩薩皆在虛空中共成靈山的法華盛會。見寶塔品:「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多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

坐在大殿的蒲團上,似乎可以聽到佛陀正告訴著我們:三界猶如火宅,火宅隨時會傾頹憒落,而孩子們仍一味貪著嬉戲不想出離,火宅外憂心如焚的老父,用各種玩具─羊車、鹿車、牛車,誘引稚子獲得安全。其他又有窮子喻、明珠喻、藥草喻‧‧‧等種種譬喻,無非是說明入道之門盡可千差萬別,但究竟是無二無三,唯一佛乘。

火燄化紅蓮

寶殿內四柱撐起的穹窿正中間,倒掛著一朵金色的蓮,用來表達法華道場的精神。以蓮花的特色─出污泥而不染及花果同時,比喻佛法的中心思想─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顯示即人成佛;眾生具有成佛的因性,皆可成佛。四柱頂向中央結合的紅色鋼樑,如火燄集聚,構成火燄化紅蓮的畫面。蓮花中心有蓮子廿八顆代表法華經廿八品,自序品至法師品,其間三週說法,三根領解,主要對象是二乘弟子,意在勸導二乘弟子受持法華,回小向大,奉行菩薩道;自見寶塔品後,則為付囑諸菩薩眾,須婦如教奉持、廣說法華。

光亮的地板上倒映著運蓮台,一顆顆運蓮子是那麼的光澤凊晰,在這裡不論禮拜、經行、禪坐,都會讓人有生在蓮邦、行在薄蓮台,坐在蓮座上的感覺,提供求法者行持上的觀想方便。

三變淨土,諸佛同臨道場

在寶殿上方的牆壁上,點著盞盞明亮的光明燈,每一盞燈皆現一尊佛,採用現代玻璃版畫的方式製作,讓燈的意味強過佛像塑形,表現佛說法時萬佛齊來聞法的盛會。以三條不同弧度的金色曲線遊走於大殿牆壁的上空,而齊聚交會於佛前,代表著三變穢土為凈土與匯三乘歸一佛乘的法華深義。

三變淨土是顯示佛陀所集諸化身佛,都是一佛教化範圍的三世諸佛。同時,也表示光中所化景象,即是當來娑婆國土與其他諸佛國土通為一佛國土的景象。若就一切佛剎而言,所成就的即是華藏世界;就娑婆世界而言,則為人間淨土之圓成。在光明燈下,有六排鑲上銅條的圓木所聯結的法輪輪軌,六表示六波羅蜜,下結摩尼智球,暗示法輪碾碎眾生的愚昧昏闇,當下結成晶瑩的般若智慧。如方便品中所說:「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或精進禪智等,種種修福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無二無三,唯一佛乘

寶殿地面舖以黑、棕二色花崗岩。以寶殿中心到四柱間為半徑劃出一大圓,為黑色花崗岩所舖成,表示有千萬億佛國土皆是同一佛土,同時也表示佛陀在法華經中所開示的:「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人人成佛坐須彌

寶殿左右二側共有十座須彌座,譬喻十方諸佛。須彌座上沒有具象的佛,表示十方諸佛同臨道場聽法,遍滿虛空,亦隱含留待每一個未來諸佛,登上須彌座之意。

蓮生地水火風中

寶殿內的供桌以現代的造型傳達古典的意念,供桌分上、下二桌,上桌設計的意念是隨著四座大柱支撐天花板的結構而來,四根強而有力、金剛寶杵形狀的桌腳,支拄拱形的構架,是上桌的主要結構。而在上桌二邊祥雲造型的翹頭,猶如二根向外挺起的大拇指,引導人將視線集中於龕上的佛陀,表示不落二邊的中道義。

二桌分別雕刻地、水、火、風四大的象徵圖案,宣示色法的基本元素。山形桌腳代表「地」,桌腳二側,火燄採立體鏤空雕刻方式呈現;桌緣上的祥雲代表「風」;「水」則以波浪圖形呈現於下桌立面。

下桌的造型即是在地、水、火、風四大中,開出的一朵清淨蓮花,以四枝蓮梗為桌腳擎起如蓮花的桌面,桌緣一圈的圓突狀雕刻便是蓮子。

念佛堂

念念彌陀心作心是顯現心性真淨
佛佛同道弗初弗終咸歸佛土嚴明 

念佛堂裡表達的主題是華開蓮現空間的設計保持與大殿連續的風格。在裝修上,運用素雅的格子天花以層次和曲線的變化,塑造一個內斂性的空間,以提供念佛、參禪等行門修持。地面舖設白色花崗岩,以其安定、清涼、堅毅的氣質為念佛堂創造簡潔、肅穆的氣氛。

阿彌陀佛坐在蓮華臺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立姿協侍左右,佛龕正面下方,以檜木做成九片蓮花瓣、九顆明珠,表達阿彌陀平等地接引各種品類的眾生。瓣的表達未依傳統寫實木刻的方式,採取以實烘虛,創造出空間的蓮花,在視覺上予人清新的感受。

念佛堂側面十二扇蓮花雕刻的玻璃窗,以中軸轉動開啟的方式,每一扇窗都開向阿彌陀佛,如蓮花瓣的開展,表達「崋開蓮現」的意象。左右天花彎曲的盡頭,二列紅色鋼樑如箭向前伸出,指示向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至誠歸依嚮往的殷切。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位於寶殿左側護龍上,是在缺少變化的平地上,重新創造的一個上山求道的空間。護龍外雲牆曲折的線條,除了隱喻「山」的型態,也因為起伏的動線,帶來了視覺的高潮,將人的目光引到多寶佛塔,狹長的護龍藉著挑空、樓層高度的變化,蜿蜒曲折,象徵著在求道過程中的險難與艱辛。中途的「歇心亭」,設計的意念來自法華經中的化城,當疲憊的行人在此歇息時,成佛之道盡頭的多寶佛塔,便會指引行者不能止住於此,更要再上層樓才能遠眺。

多寶佛塔

多寶佛塔是精舍建築的最高點,行在高速公路上時便可以看見到它,在成佛之道上,它是一直吸引步步向前的動力,而在夜晚,引眾生脫離幽闇的明燈。

多寶佛塔從地湧出,住於空中證明諸佛法身常住不滅,是源自於多寶佛的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同時也證明諸佛於涅槃前開演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佛皆然。

湧出道

與「成佛之道」相對而下的樓梯是「湧出道」,它聯結大雄寶殿與耆闍講堂,採取的是法華經中諸菩薩眾從地湧出的意象。由硬體來看,從地面挑空而上的樓梯步道,予人有從地湧出之感;而從人的角度來看,現前聞法、求法的大眾,從講堂拾級而上,由上往下看,也如從地湧出一般。

在「湧出道」的下方天井有假山園林,石上刻「觀喻」二字,採取的是法華經藥草喻品的藥草喻,「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說明佛陀說法一相一味,但由於眾生因緣不同,意欲差別,住於各地,或住於人乘,或住於天乘…,如三獸過河般,領受佛法而有差別,但隨其所堪皆可獲益。

耆闍講堂

「耆闍講堂」是大堂演講或行門共修的場地,取名「耆闍」是源於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為大眾開演法華大法。圍繞講堂四周地面上黑白相間的圖案,代表著法輪輪軌。法輪周而復始,也象徵聞法者要恆常精進,才能怯除煩惱,開啟智慧;而弘法者更要常轉法輪。

結語

精舍落成了,弘法的里程才剛剛開始,讓我們隨著精舍寶殿建築的設計與引導,走進法華經的境界,找到那生命最圓滿的自在與光明!

【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側面配置圖】

1.法華門 2.中庭 3.拜亭 4.大雄寶殿 5.念佛堂 6.藏經樓 7.成佛之道 8.歇心亭 9.多寶佛塔 10.耆闍講堂 11.-14.佛學研讀班教室 15.雲來集 16.忘塵居 17.菡澤 18.任運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