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教學--培育珍貴的心智

/釋自晟撰文

[心智教學的緣起]

1999年(民國88年)六月,高雄少年輔育院改制,少輔院的弘化課程圓滿十年。

在少輔院的弘化過程中,從犯罪的青少年身上,法師與志工老師們看到「預防重於治療」的重要。於是,將弘化工作轉入國小,從國小的「心智教學」扎根。

1999年(民國88年)九月,紫竹林精舍開辦「心智教學」,2007年(民國96年)開辦「兒童讀經班」,將兒少的關懷工作再向下深耕。

[心智教育廣受重視]

廿一世紀是全球化的時代,當世界已成為全球社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提出「心智成長」培育的重要性。近代教育的發展趨勢,從講求邏輯的資訊時代漸漸轉向重視創新、同理心與整合力的感性時代。世人關注心智的健康成長,著重高感性與高體會,重視為自他創造喜樂,並且從「單一、封閉」的學校教育,朝向「多元、開放」的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結合。

1998年(民國87年)台灣教育部規劃「九年一貫課程總綱要」,提出「十項基本能力」、「七大學習領域」。明訂: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以培養出現代公民的素養。2004年(民國93年)教育部推展「有品運動」,期望人品教育奠基於家庭、啟動於學校、實踐於社會,以達到「為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的健康心智人生。

佛教在世間,本應不離社會,關懷當代。佛教尊重每個生命的價值,倡導「人成即佛成」的教育,因此佛陀特別注重心智的培育,其修習總綱即是戒學、定學、慧學。以戒為首,由戒生定;再由定發慧,以洗滌心智的躁亂不安,進而培育心靈的專注和智慧,長養出和諧的人生觀,以化解生命的無明衝動、暴力傷害等。

紫竹林精舍秉承佛陀的悲懷,為了實踐終身學習的目標,以「三學」為教學方向,訂定了「心智教學」的課程。課程的目的,並非要宣傳佛教信仰使青少年成為佛教徒,而是要開展出人的四種心智功能──思考、感受、感官和直覺,以長養關懷生命的器度。

[國小心智教學的課程]

1999年至2015年(民國88年至民國104年),紫竹林精舍與香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合作,組織了「香光志願服務隊」,進入高雄市的國小,帶領「心智教學」的課程。有八個學校共計五十二個班級參加,每學年為一千八百位少年推展心智教學。課程設計以「戒定慧」三學為核心,以生活實踐為導向,以「戒學」增進善行,屬道德的養成;「定學」是專心一境,屬身心健康的培育;「慧學」能減低自我中心,屬心靈的智慧。

課程持續實施十七年,備受各界肯定。

此課程與校園的正規教育相輔相成,發揮了生命教育、品德教育的力量,對少年的心智具有潛移默化的功能,期望為培育出世界公民的素養作奠基。

相關心智教學簡介 請見香光志願服務隊 校園心智教學小組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