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林精舍寶殿建築緣起

(錄自:《香光:香光尼僧團十二週年特刊》,嘉義縣:香光莊嚴,民81,頁122-123。)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法華經中,湧現空中的多寶古佛,從長遠以來說法不輟的我佛釋尊,甚至普門應現的觀世音、代眾啟請的彌勒與文殊、禮眾皆當作佛的常不輕、預記作佛的學無學人,在在彰顯佛的悲願呈露,而其對象是「有緣人」。過去、現在諸佛如此,未來諸佛,亦當如是。

面對著有緣人,香光尼僧團向以效法諸佛為職志,決定秉持悲願、力行、和合的理念,在高雄地區以紫竹林精舍為據點,推廣佛陀教育,目標為落實佛法於生活中,教學的內容則遍及解、行、生活各層面:並鼓勵來學者在佛法的修學之下,互動增益,為成佛道上彼此提攜的殊勝法侶,共創淨土的終極理想。數年來,于佛學研修中,法師的導引、熱烈的討論、靜默的禪思、朗朗的誦讀、身體力行的培福、海潮音般的歌詠,譜成了二十世紀末佛子語默動靜的新畫面。但相對的,原有空間已不敷容納不斷湧進渴望佛法的有緣人,另覓一寬敞、能提供豐富教學因緣的理想場所,於是迫在眉睫。

紫竹林精舍應如何提供豐富教學因緣呢?幾經思惟,決以空間發揮景觀教育的功能。始終為本僧團理念之圭臬──法華經,自然最能暢佛本懷,表詮初衷。於是以佛、法、僧三棟中前後並立,顯示佛法常存須三寶具足;法棟端坐啟請法華的彌勒,示範者殷勤請法是開啟智慧的鎖鑰;中庭的洞窟、步道、圓石,象徵六度齊修,階階精進,不應裹足化城;成彿之道頂端,雖久滅度尚為法來的多寶古佛,則諄諄教導:精勤為法永遠是菩薩行的不二法門;而寶殿中說法的釋迦,正開演佛法的根本──四諦緣起,亙古彌新。透過僧伽的薪傳,自性凊淨的眾生,在恭讀讚歎、俯仰作禮、舉手投足之間,將如蓮花出污泥,畢竟成佛道。

紫竹林精舍的建築,由民國七十二年冬購地,七十五年設計,七十六年三月動土到八十年完工,前後歷時足足八年。其間投注力量的:上懺下雲老主持動土;三門建築師結構設計,恩河美術社完成裝修;施工人員一本誠篤,精勤到底;護法善信無分遠近籌募經費,利用假日到工地澆水、整理,或作專業維修;更有無數有緣人作意樂供養:持經咒、習課業、手抄經,奠入地基或供在佛座,冀法寶永存,法輪恆轉。法華經明明昭示:發心起塔、立寺、造像,「如是諸人等,漸見無數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是與佛有緣人已集聚成彿資糧,善種深植矣!

布施原重三輪體空,立碑或非發心者本意,但念及寶殿得以矗立麈霄,法師偕居士之願力、心力、體力、財力,是其因緣;於此略述緣起,期後人緬懷之餘,不忘為成就佛陀示現人間之大事因緣而投注心血者,已履及菩薩行中。勒碑於此,凡見聞前人之耕耘,起效法心;更盼發心者,不以此為足,護持正法,結成一一淨土,帶動每一個人與佛法結善緣;隨著莊嚴生命之國土隨處建立,佛陀示現人間──永恆的法華道場,此一心燦然於天地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