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林精舍——永恆的法華道場
紫竹林精舍是個法華道場,
「人人皆可成佛」的信念,將是它接引眾生的永遠指標。
蓮華為結蓮子而開,蓮子因華開而顯現,
眾生成佛的華果,也將因紫竹林精舍硬體建設的完成而趣向圓滿成熟。
(錄自:《香光:香光尼僧團十二週年特刊》,嘉義縣:香光莊嚴,民81,頁106-110。)
多寶佛塔從地湧出
當驅車南行至高速公路最末一段路程時,由車道右側望過去,一幢樸實的寺院建築會立即映人眼簾,在各式住宅的簇擁下,它質樸的外表,巍然矗立的身形,不時吸引路過的目光,那就是香光尼僧團高屏地區的佛陀教育推廣中心–紫竹林精舍。
民國七十六年三月,紫竹林精舍寶殿在鳳山漢慶街動土興工,當時除幾棟公寓以及堆積如山的原木外,基地四周仍是叢生的荒草。
五年的歲月改變了高速公路旁的景觀–住宅一幢幢出現了,南來北往,車行匆忙。民國八十一年元月,紫竹林精舍在諸佛菩薩的護念,以及大眾出資、出力的護持下,竣工落成,高聳的多寶佛塔突出於層疊的高樓外,不但成為高速公路旁佛教道場的地標,更象徵著只要有僧伽住持弘法的地方,諸佛法身即常在不滅。
一切善行皆回向
紫竹林精舍位於都市中,自始即具有優越的弘化條件,民國七十四年第一屆佛學研讀班正式上課時,為原本在武慶路七十九巷四層樓公寓式的窄隘空間帶來考驗。二樓的大殿權充臨時教室,上課前後搬課桌椅成為同學們的例行運動;三樓是僧眾區;四樓與樓頂增搭的鐵皮屋平時當作教室,法會時則成為壇城、大寮與信眾齋生,連外面的巷子都成了臨時的停車場。大殿裡,七十多坪的空閒竟然容納了三、四百人,禮懺、訟經、拜佛時揮汗如雨,前後相撞更是常有的事,即使已無剩餘的空間,好樂聞法的居士仍將樓梯間擠得水洩不通,居士們學佛的虔誠與忍耐,實在令人感動,尋找、建設完善修學空間是不得不進行了。
在心志、悟因二位法師堅持「修學需要有完善空間」的原則下,精舍寶殿建築中的「法寶樓」,在民國七十七年先於大雄寶殿開始啟用,研讀班同學才有較寬廣的上課空間,當時寶殿建築仍在施工期間,一切設施尚未具足,臨時用的水電常有供應不足的現象,種種停水、斷電的不方便,都在居士們認真、熱忱求法的精神下涵容了。研讀班從原有的十班增加到目前的十九班,而精舍原有的法務活動–佛七、佛學講座、齋戒安居營、法華法會,並未因寶殿建築稍有停頓。
近幾年來,當社會推動環保意識高漲時,法師們也率先引導研讀班同學將內心的關懷化為行動。從教導製作外星寶寶、推動垃圾分類、舉辦環保座談會到認養高雄市第一大公園–勞工公園等,都是引發同學們「關懷社會,從自己做起」的小小起步,藉由外在環境的潔淨啟發內在心靈的淨化,共同完成建設淨土的理想。另一方面,於民國七十九年也應高雄佛教會之邀請,加入高雄少年輔育院的弘化工作,被聘為榮譽教誨師,負責主持該院的佛教宗教課程。精舍法師們帶領研讀班同學編訂教材,研討教學法,擔負起這份回饋社會的弘化工作,期望藉著宗教力量激發不幸誤人歧途的青少年,產生向上向善的心,開創未來人生新旅程。
永恆的法華道場
以推廣佛教教育為志業的紫竹林精舍,教育的內容除在課堂內外的講授及教學活動外,整座寶殿建築即是一個廣大的教育空間.在建築設計初期,法師們便風塵僕僕地走訪國內外,觀摩其它宗教建築與大型公共建築物,收集各種資料,也多次南來北往與建築師討論,只為了在這寸土寸金的土地上,透過建築的設計,以空間發揮景觀教育的功能。
在幾番琢磨考量後,決定以法華經做為寶殿建築理念的根據,藉由佛教的象徵圖案、浮雕、塑像,表達法華經中佛陀的本願,引發入寺參訪者能體會「人人皆可成佛」的真義。它更突破了傳統中國佛寺左龍右虎對稱的空間設計,成為一座弘傳佛教文化且具有現代功能的佛教建築物。
紫竹林精舍寶殿建築的主體結構,前、中、後三棟並立,分別代表住世佛法的三寶,前棟「法寶樓」,是佛學研讀班上課、活動的教室;中棟「佛寶樓」,供奉釋迦牟尼佛說法相,以呈顯世尊恆轉法輪的悲願,上層還有念佛堂、圖書館與藏經樓,以提供大眾解、行二門的修學場所;後棟「僧寶樓」,是法師們的活動區,表示佛法慧命的延續,需有僧伽的住持。
從公寓中的精舍,歷經艱辛曲折,經每位有心人一磚一瓦的堆砌而成今日巍峨的寶殿,在眾人的期盼下精舍寶殿終於落成,而落成並不代表它使命的完成,紫竹林精舍是個法華道場,「人人皆可成佛」的信念,將是它按引眾生的永遠指標。蓮華為結蓮子而開,蓮子因華開而顯現,眾生成佛的華果,也將因紫竹林精舍的完成而埋向圓滿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