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概介
請點擊書目閱覽介紹
達賴新經:達賴喇嘛人間對話/ 達賴喇嘛、法比安.瓦奇
93.4.26 楊月只
本書特色
在《達賴新經》這本書裡,透過達賴喇嘛與法比安的對談方式,點出了許多發人省思的建議,慈悲、愛與利他思想更是貫穿全文的關鍵核心。
達賴喇嘛超脫了宗教的界線與意識型態的藩蘺,以他宏觀的視野與氣度,提出了對當今人類根本問題的看法,從大方向的國際情勢與環境生態到小問題的家庭婚姻與個人信仰等。
以「世間法」為出發點,淺顯易懂的文字敍述,表達出佛教的基本教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方式,大家可以看到這位佛教的比丘是多麼的「入世」。他替佛教如何在現代世界中回應新時代的挑戰做出了首次的示範。
最具啟發的章節
【關於業力與輪迴】
法比安:是的,但是我至少能當做一個例子,這沒有什麼不好。我知道,透過這些訪談,你主要是為信仰上帝的人辯護,讓我試著來支援一下佛教吧。
達賴喇嘛:哈!哈!哈!這是很好的交換。好吧,輪迴的理論或許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但更重要的是,佛教看待整個人類和其他眾生,每一個都是我們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母親—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有情眾生的母親」。當然,打從我是佛教徒以來,我的觀點是有一點偏的。不管怎麼樣,我發現只要聽到或說到這些字眼,就會產生寬廣的心胸。單獨只想到人類,這有一點狹窄,如果想到宇宙間的有情眾生在某些時間點上曾經是我們的母親,慈悲心就開展了。
法比安:你很對,改變不需要藉由複雜的宗教概念,但是我們如何從沒有佛教教義的觀點來定義「正確的生命」?
達賴喇嘛:除了佛教的觀點以外,我想,所有最終能帶來快樂的,就是正確的行為,反之,最後會帶來痛苦的就是錯誤的。界定對與錯是很辛苦的,好或不好,可以用痛苦和快樂來衡量。但是這意謂著我們必須小心觀察和思考,為了讓幸福持久,寧願不要錯誤而短暫的歡樂。很多人為了逞一時之快而一輩子待在監獄裡,不是嗎?
本書提要
人首先應該擁有的是心安,依序為健康、好的伴侶、金錢等。心是一把鑰匙,如果世間一定有所謂的主宰,心就是這個主宰,而不是金錢更不是權力。真正的權力來自於服務和幫助人,這樣的行為讓人尊敬你,願意傾聽你的觀念和忠告也支持你,這種力量是正面和真誠的。擁有健康、積極的心,是無與倫比的。
要創造一個美好、幸福的世界,必須發展無限的利他思想及慈悲心。人類本質的真正基礎,是溫柔和慈悲,慈悲沒有任何的貪染。當人類的智能成為瞋、恨等負面習氣的奴隸時,所造成的傷害是很可怕的,不要讓負面和傷害的情緒引導我們的智能。
佛法不像其他宗教信仰,佛法立足於可以研究、尊重理性和現實的基礎上,很接近科學思想,是唯一能和科學攜手合作的宗教。佛教輪迴的觀點,使得這一世的生命彌足珍貴。死亡是重要的,這一世的出生是我們前世生命的結果。無論我們是否喜歡,都已經太晚了,我們的出生不是掌握在我們手裡。而同時,在死亡的時刻,選擇下一個命運的力量卻仍掌握在我們手中,這就是為什麼這一刻這麼具有決定性。
心靈、時間和每件連續性的事物,能夠被劃分成短暫時刻。但當我們說「心靈」時,我們不認為是現在心、過去心或未來心,我們考慮的是心靈本身,但如果靠近一點看,並不能找到心。
本書評價
- 幽默:雖然談論有關佛法的話題難免有些嚴肅,但書裡頭的對話機智又不失風趣,可以看到達賴喇嘛式的幽默風格。
- 博學多聞:書的內容精彩可期,包括經濟、國際組織、政治、生態環境、價值觀、生死大事、心靈問題等等,在在顯示出達賴喇嘛的悲智如海,智慧的對話,足可顛覆每位讀者的想法。
- 創意:同樣談佛法,但是觀點處處充滿新意,可以使讀者腦力激盪一番,亦足以使讀者重新定位思考的邏輯,用別於以往的態度及觀點看待世間的一切。
- 文字表達:字體大小適中,詞句不冗長,雖無華麗的詞彙,但流暢的文筆,一樣可以引人入勝、激勵人心的。是一本適合具文字能力者閱讀的書籍。
- 實用性:談話內容涵蓋各個層面,都是很生活化、很務實的一面,對大眾所關心的社會問題更是有著獨到的見解,並且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印證,是每一個想要讓世界更美好的人,都可以來信守奉行的。
閱讀感言
「這本書能幫助世人嗎?」他問道。「如果是,我們就進行吧!你來準備問題,我會做最好的回答。」這是達賴喇嘛與法比安的對話內容,也是出版這本書的一個動機,對於佛法如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裡,我一直找不到滿意的答案,直到看了這本書,猶如當頭棒喝敲醒了我,內心的感動與震撼實難用言語說得清楚,對於達賴喇嘛嚴謹而深邃的佛法素養,看俗世問題卻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使我對佛法的認識受到前所未有的顛覆,是再一次與佛法精緻的邂逅。
在世間的大海裡,看不到岸、找不到燈塔指引方向,似乎是現代人的大問題,如何遠離這個魔咒的擺佈保持安穩的心,我想除了學習佛法(或其他宗教信仰),別無他法。而保持正知見、正念絕對是有用的,它可以引導我們找到出路。另外愛和慈悲可以產生力量、溫暖我們的心,慈悲的心靈像一粒種子,一旦播種耕耘,其他美好的本質,像寬恕、容忍、內在的力量以及克服恐懼和不安全感的信心就會自然滋長。
對於達賴喇嘛深邃的佛法素養,面對當今世界一切政治、經濟、科學、心理、環保等議題,達賴喇嘛都能從容、週整而圓滿地予以回答。這是何等強大而明亮的心光!想到達賴喇嘛坎坷艱巨的生命經驗,是如何才能歷經流亡而得自在的呢?我想這本書裡,可以找到謎底。
延伸閱讀
《慈悲與智慧之旅》,達賴喇嘛,2003,台北:達賴喇嘛西藏宗教
《新千禧年的心靈改革》,達賴喇嘛&何向,2000,台北:雙月書屋
《點亮心靈之光》,達賴喇嘛,1997,台北:聯經
《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佩瑪٠丘卓,2001,台北:心靈工房
《證嚴法師人間阡陌行(上冊):1995隨師行記》,善慧書苑,1997,台北:慈濟文化
《證嚴法師人間阡陌行(下冊):1995隨師行記》,善慧書苑,1997,台北:慈濟文化
《智慧100:消解煩惱的具體方法》,釋聖嚴,1998,台北:法鼓文化
作者/達賴喇嘛、法比安.瓦奇
出版地/台灣省臺北市
出版者/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3.8.5
頁數/283
類別/■佛學 □其它:
性質/■知識性 □生活性 ■宗教性 □其它:
對象/■初機 □具基礎 □研究者 □其它:
閱讀程度/■易讀 □尚可 □艱深
慈悲/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等著;葉文可譯
93.4.17 黃麗珠
本書特色
本書乃是一九八九年十月在加州的新港所舉歷史性的三天座談。參加者包括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八位精神分析學者及冥想治療大師。
所討論的議論非常廣泛,包括佛教與西方心靈、西方心理學的關係、都市的暴力問題、師生關係、環境破壞、女性的角色、越戰及其影響等等,可以說既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間,又具全球的關照。
讓我們能以一種平靜又深入的瞭解,在這個世界裡存在、思考、行動。
最具啟發的章節
「我們心中感到煩惱,是因為不希望受苦」-第67頁
深刻的痛苦經驗是否能幫助人變得更有慈悲心?您經歷深刻痛苦,有時能使人得到利益的看法如何?是什麼因素帶來更大的勇氣?
這是痛苦的本質,不論它如何的引起,一旦經驗到了痛苦,再加上某些類型的影響,就會導致沮喪,甚至是長期的沮喪。但是如果在痛苦中有一些比較善巧的方法來應對,就能夠增加更大的勇氣。首先你一定要觀察是否能克服這個問題。如果有解決的方法,你就不必擔心。如果沒有解決的方法,那麼也沒有理由沮喪。我們的心中感到煩惱,是因為不希望受苦。但是如果我們被痛苦佔據而變得沮喪,被痛苦所擊倒,痛苦會更增加。如果痛苦已經產生了,最好把它放下,就不會在痛苦上再增加任何東西。沈緬於此並強調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反使事情更嚴重。只要放下過去,繼續前進,有效應用一些方法,就可以避免現在與未來繼續遭受這種痛苦。
本書提要
【內容簡介】
達賴喇嘛代表了一個完整存留到今天的偉大智慧傳承。而這個文明唯有在流亡中才得以保全,顯示出這個時代的脆弱。
本書透過八位頂尖精神治療與心理輔導專業人士,與達賴喇嘛的對話,探討當代人類心靈問題、人生痛苦之本質、生命終極的目的、並運用智慧與仁慈來幫助地球上各種物種的生存。
在我們生存的星球逐漸面臨死亡危機之際,達賴喇嘛體會到全世界各行各業人士,都在覺醒,因上他對這個世界然充滿希望。他也認為「國族」與「大陸」觀念愈來愈不重要,人類互相之間已超越界而覺悟到彼此的休戚相關。發展慈悲正在此時。
每天早晨醒來,我們對自己說:「懷抱著利他的態度。」如是,許多好運將會來臨。
本書評價
若能將自身融入對談中,以感同身受的心去品味,將會發現受益良多。
本書從不同主題切入,更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閱讀時並不需急著想一氣呵成的將它看完,有時看一個段落再反觀回想,也許會有另一種收穫。
由於探討的主題是多方面的,所以不限士農工商任何類型的人都可以閱讀,看看別人的經驗,轉化成自身並從中獲取自己所需。
從慈悲、愛與利他深探至痛苦的本質,並延伸到以智慧省察自身看清事實的真相,而推及他人,相信閱讀完這本書將會獲得成長。
閱讀感言
「痛苦」我想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感受,不管是身體上的或是心理上的,如何走出痛苦,相信也是大家都想追求的。佛陀在四聖諦中對苦諦的的解釋是非常真切,我也是在聽了四聖諦後才開始親近佛法,找尋解脫痛苦之道。為什麼?是的,就是因為被痛苦深深纏繞著。然而痛苦並不是無法跳脫的,我們可以利用智慧與慈悲去看清它,找出一些善巧方便來幫助自己,或者是請求他人的協助,就如達賴喇嘛開示的「如果有解決的方法,你就不必擔心。如果沒有解決的方法,那麼也沒有理由沮喪。我們的心中感到煩惱,是因為不希望受苦。但是如果我們被痛苦佔據而變得沮喪,被痛苦所擊倒,痛苦會更增加。如果痛苦已經產生了,最好把它放下,就不會在痛苦上再增加任何東西。沈緬於此並強調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反使事情更嚴重。只要放下過去,繼續前進,有效應用一些方法,就可以避免現在與未來繼續遭受這種痛苦。」是的,當已經陷在痛苦時,去沈緬於其中,去強調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就像是自己又以同樣的境再次傷害自己一樣,是沒有幫助的!看清事情的真相以智慧去判別,用同理心、慈悲的心去對待你的敵人,慢慢的你也可以走出傷痛。也許並不是那麼的快,但是訓練你的慈悲與智慧,相信痛苦將會被取代。
延伸閱讀
佛陀的啟示-顧法嚴譯;香光尼眾佛學院倡印。
點石集-釋悟因著;香光書鄉出版。
作者/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等著;葉文可譯
出版地/臺北縣新店市
出版者/立緒文化
出版日期/85年4月
頁數/191
類別/■佛學 □其它:
性質/□知識性 □生活性 ■宗教性 □其它:
對象/■初機 □具基礎 □研究者 □其它:
閱讀程度/ □易讀 □尚可 ■艱深
達賴生死書/ 達賴喇嘛;丁乃竺譯
93.4.27 張素梅
本書特色
這本書的對象,不是一般的非佛教徒,甚至根本是為了佛法的修行者而說,書中隨時引用佛經佛語,處處鼓勵讀者要面對無常及死亡的必然事實。針對有關修行者如何坦然面對死亡的認知與心態,有很詳盡的敘述。如能隨時都有面臨死亡的警惕心,就會珍惜生命的每一秒鐘了。
達賴喇嘛依據第一世班禪喇嘛所著的《願由中陰險徑得解脫,在怖畏中解脫之勇士》十七節詩文來詮釋,班禪喇嘛這十七節詩文可說是佛法指南,格魯派修行者每日的日修儀軌,修行者透過觀想來熟悉詩文中所描繪的各種情境,以期在死亡實際發生時能掌握機會,得以解脫。
最具啟發的章節
☼覺知死亡的三個根本、九個理由和三個決定(頁64-69)
★第一個根本:思索死亡是確定的。
理由:✍因為死亡一定到來,因無法避免。‚因為我們的生命不能延伸和不停減少。ƒ因為就算我們活著,也少有時間修行
第一個決定:我必須修行。
★第二個根本:思索死亡的時間是不確定的。
理由:✍因為我們在世上活著的時間不確定。‚因為死亡的因素很多,而生命的因素很少。ƒ因為身體的脆弱性,死亡的時間不確定。
第二個決定:我必須現在修行。
★第三個根本:思索臨終時,除修行外一切無助益。
理由:✍因為臨終時我們的朋友是無助益的。‚因為臨終時我們的財富是無助益的。ƒ因為臨終時我們的身體是無助益的。
第三個決定:我將修行不執著於此生任何美妙的事物。
本書提要
☼為「生命」做好準備
肉體會敗壞,但靈魂卻跟著輪迴轉世,我們如何解脫死亡的恐懼,為死亡做準備外,更要為善終而除障、為臨終取得善緣,以及臨終時的禪定、死亡的澄明、對中陰境界的反應與善的投生………,我們如能正確理解死亡的意義,並在當下這一世積極修行,才能有更光明的來世。
☼「 無常」是生命的本質
很多人害怕死亡,也排斥了解死亡,但只要我們還活著,面對「無常」及「死亡」是必然的事實。我們如能珍惜每一個生命,珍惜生命中當下的每一刻,做最有效果的禪定(就是對無常、自性空和慈悲的禪定)隨時準備好無常的到來,便不會恐懼死亡的來臨,甚至歡喜輕鬆的面對了。
☼不留心死亡的損失
死亡其實是生命的開始,人如果不能覺得隨時會死亡,就無法全心全力的修行,善用這個已經獲得的特殊人生,如果不能全心注意到自己也許很快就面臨死亡,將會受到一種虛假的恆常感所支配「我以後、以後才會死」,然後當時間一到,就算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也不會有機會去做。
本書評價
聖嚴法師 推薦序『臨終時的明燈』這本書它確實是臨終時的明燈,熟讀它,照它的方法做,此燈不只能照亮今生更可照亮來生。
每個人一生都必須經歷生、老、病、死 四個階段,但真正能以樂觀正視死亡的最後一刻的人少之又少,這本書可以幫助您了解死亡,過積極人生。
我們都不想死得不明不白,但死亡降臨每個人身上時卻比什麼都不明不白。死亡是什麼?死後會怎樣?死亡之路洞開著,這路又通往何處?不明白的事太多了,讓人不安恐懼,有什麼辦法可以擺脫死亡的恐懼?從這本書中您可以找到答案。
閱讀感言
●死亡是個「謎」!我能活到什麼時候?我不知道!但知道的是:只要我還活著,有一天我會死去,因為這是必然的。
●「心」知死亡終將到來,但不悲觀,因為死亡是理所當然的命運。我祈求臨終不要有太痛苦,但多慮也沒用。l世界如此美好,活著的時候至少多做一些善事,有時候想得多,做得少,但有這個善念就是美好。
●生、老、病、死是人生旅途中的夥伴,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面對死亡後的去處一概無知(萬丈深淵,大黑洞一個)因無知生大恐懼感,若能正見死亡後的種種狀況與現世所作所為有密切關係,多彩的人生必然灑脫自在。
●人「死後」並不代表一切全毀滅了,而是隨其現世所造的業因(善、惡)而投胎轉世,改頭換面(六道中)再開始另外一個世界,另外一個人、事、物新的開始,在那新的世界中還是需要經過生、老、病、死的階段。如是輾轉於生而復死,死而復生之圈內,不得止息。佛教稱之為六道輪迴,有生必有死,除非不生即不死,這是人人都須單獨去面對的。
●我是個相信因果的人,相信人來到裟婆為人必有它的因緣,這因緣有關生與死,生與滅的種種問題。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 第三十三願中提到: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忽?》我們從無始以來便輪迴六道,無可計數的過去、現在、未來,時間不停的轉動,(時間與因果有很密切的關係,因為因果在時間流動中發生,經過時間的變動,我們才看到果的變化)。我們應該感恩現在所擁有的這個特殊人身,這是因過去世一顆調伏的心,做了許多強大的善行所帶來的特殊結果,這個珍貴的人身,是極難獲得的,它既可被用來做非常有益的事,也可做很破壞性的事,人命只在呼吸間,人生的一分一秒都要好好使用,我們應三思而行,善用此身,確定不會浪費它。
●唯識學說:「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因過去世的種子造就現在世的果報,現在世的造作,將影饗未來世的一切,能不警惕,能不清醒嗎?
●學佛後知道重點擺在現在,不是過去。過去「因」不能把握,只能把握現在。「現行」能關係到善好不好,如果現在都向善,所完成的「種子因是樂的」,未來形成的是「樂果」。
●死亡的確是個「謎」但它不是「生命」的終程,我們依本書的忠告,在活著時奉行諸善,臨終時又很自在,面對死亡沒有恐懼………這人生不就很瀟灑嗎?
●世間非常艱苦,人生也非常難行,這一路行來的人生,如果可以重來!我還想再走一次 *^_^*
( 因為人間好修行)
延伸閱讀
活著真好 (佛教生死觀)/ 苟嘉陵 著
生死無懼/索甲仁波切著;黃朝譯
西藏生死書/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 譯
西藏度亡經/蓮華生大士著;徐進夫 譯
作者/達賴喇嘛;丁乃竺 譯
出版地/台灣省臺北市
出版者/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3.05.30
頁數/227
類別/■佛學 □其它:
性質/□知識性 □生活性 ■宗教性 □其它:
對象/□初機 ■具基礎 □研究者 □其它:
閱讀程度/ ■易讀 □尚可 □艱深
生命之不可思議/ 十四世達賴喇嘛
93.5.10 翁禎嬬
本書特色
本書是日本作家大谷幸三數次訪問十四世達賴喇嘛所作的記錄,內容主要包含死亡、輪迴轉生、生命業力、愛慾,及宇宙法則等。
本書中達賴喇嘛,以開放的態度揭開一向予人神秘感的西藏佛教轉生之謎。同時以宗教家的胸懷解開人生之各種迷往妄。
最具啟發的章節
在本書中讓我覺的最具啟發的章節是業的法則(如何解脫煩惱)
生命的真相就是苦和無常,透過對生命真正的認識,而將自己的身心作一方改革,珍惜這短暫的生命把握每個當下,隨心轉境,看清世間的實相,不執著、不迷惑方能了生脫死,讓自己活的更充實。
本書提要
死亡是什麼?死亡就像換掉破舊的衣服。在一般的認識上「死」就是「生命終了」。不過,對於死亡,在不同的宗教、哲學、傳統,各有不同的解釋與理解。
站在佛教傳統立場來說,「死」只是「此一生命」之結束,「現世」之結束而已。
就像我所披的法衣破舊了,再也派不上用場了,我會把這套法衣換掉,而以新的來裹身。舊法衣丟了,但是我的生命還是繼續活下去。同樣,肉體滅亡了,生命還繼續活著,生命本身是無始無終,活在無限的時間中。
輪迴是什麼?輪迴就是依前世而決定的次回生命-連續繼承下去眾生的生命。眾生都是從死亡回生過來的,事實上,在我們達到這個生命前,已經經過了無數的死亡。我們所說的誕生,只不過是死亡的反面。一切眾生,都要於一回生命之後接受下一回的生命,繼續不斷的活下去。生命之輪會繼續迴轉。
本書評價
本書主要介紹人的死亡、輪迴轉生、生命業力、生命的無常、愛慾,及宇宙法則等。
本書中作者達賴喇嘛,提到一個人可以用兩種方式面對死亡一是選擇忽略死亡,讓它暫時遠離一段有限的時光。一是面對它,並分析它,試著減低由死亡帶來的某些必要的痛苦。
這本書中內容主要講述達賴喇嘛的輪迴轉生,及講述業力的輪迴其內容深入簡出,淺顯易懂。
閱讀感言
人人都怕死。在一般的認識上死就是生命的結束而站在哲學的角度來講,死就是存在之停止。
對於死亡,不同宗教、傳統各有不同之講法,而站在佛教的立場死只是此一生命的結束,現世生命的結束。它可能面臨輪迴轉世接受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在任何的瞬間都有某些東西死亡,某些東西再生;現世這個軀殼壞了,來世再換另外一個軀殼繼續延續生命,既然如此,死亡應該沒有什麼可怕的。
人生都必經生、老、病、死等苦難,除了這四苦外還會經歷,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要如何解脫在於看自己如何隨心轉境。
延伸閱讀
細說輪迴生死書/談錫永著
輪迴與轉生:死後世界的探究/石上玄一郎著/東大出版社
解脫心/阿迦曼尊者/禾裕出版社
你的煩惱熄滅了嗎?曦比丘演講集/曦比丘著/圓明出版社
業力不可思議/釋如本/慧光文庫
作者/十四世達賴喇嘛
出版地/台北縣新店市
出版者/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民國84年
頁數/163
類別/■佛學 □其它:
性質/□知識性 □生活性 ■宗教性 □其它:
對象/■初機 □具基礎 □研究者 □其它:
閱讀程度/ ■易讀 □尚可 □艱深
四無量心/ 性空法師
93.6.25 林瑞玲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外型輕薄短小,攜帶方便的口袋書,透過性空法師實修的經驗深入淺出的告訴我們如何的修習四無量心內容精簡,次第分明,相信只要肯用心的修習就能像書的外型一樣,隨時想用它,就能隨時帶在身上。(不離身心,讓四無量心在一切日常生活中。)
最具啟發的章節
【以慈心觀為修行前方便】(20-21頁)
《雜阿含經》說:因心,眾生有煩惱﹔因心,眾生有清淨。讓眾生清淨的最好方法是用愛,愛有兩種:宗教的愛、有貪欲的愛。宗教的愛是沒有貪欲的愛、無分別的愛,及慈悲心,它最有力量讓我們心清淨,深入不分別境界。不論修什麼法門,以慈心觀為前方便,很容易得目標,實現沒有障礙的心,平平衡衡無分別。
【以智慧修習慈悲心】(54頁)
《法句經》有一頌說:如何是有修行的人?是能夠在有瞋心的人中,不生瞋心的人;是在有害心的人中,不生害心的人﹔是在有執著的人中,沒有執著心的人,這種人算是修行者。真正的悲心、不害心靠不執著的出離心,如果我們能用出離心,才能用沒有分別的智慧,能用沒有分別的智慧,才能真正的離開所有的不善法,圓滿一切善法。
要了解這個修行是用智慧修無量慈悲心。我們擴大慈悲所緣要以這種智慧,了解慈的體是什麼,悲的體是什麼。以出離的心修習它們,漸漸地才能沒有執著。雖然慈與悲味道不同,但兩者不能分開,希望大家能夠清楚修習方法,了解慈心與悲心的差別在那裏,慢慢體會,然後將兩者變成一味,也就是慈悲觀的修習。
本書提要
(一)何謂是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的意義依《大智度論》卷二十所列舉阿毘曇中的解釋,慈是「與樂」之意,願一切眾生得到安樂,給予眾生世出世間的利益,悲是「拔苦」之意,憐憫眾生的苦難,並設法拔除其苦因,使其遠離苦惱。喜是「隨喜」,見眾生離苦得樂心生歡喜﹔見他人功成名就隨喜讚歎。捨是「心平等無執」,捨前三種心,不憎不愛,怨親平等。分別來說,此四心的意義並不相同﹔綜合來說,此四心以慈心為王,悲、喜、捨心則是慈心不同的面向。
(二)四無量心的重要性
(對治煩惱)
四無量心有對治煩惱的功能慈對治瞋恚、悲對治惱害、喜對治忌妒、捨對治愛憎四種煩惱,令心得到清淨安樂。
【諸善根本】
四無量心是三乘學人由凡入聖的基礎,從安般念出入息到聲聞乘最高果位的完成,乃至於佛智的圓滿都需以四無量心為根本。
【無漏解脫】
《阿含經》中亦有說明:四無量心稱為無量心解脫。慈、悲、喜、捨四定,若能與七覺之俱時而修,可達到無漏解脫。
【圓成菩薩道】
我們若要行菩薩道,就應深入體解慈、悲、喜、捨的意義並在日常生活中修習,耐心的培養,讓這四者完全充滿我們的身心,由「有量」的慈、悲、喜、捨心,逐漸步入「無量」的慈、悲、喜、捨,成熟有情、莊嚴國土,圓成菩薩道。
(三)四無量心的修習
聞:先從聽聞熏習理解四無量心的意義、修習的目的等等。
思:時時以這四種心當作行為的準則與省思的課題。
修:再來就是將其作為禪修的業處,有系統地、持續地修習它,讓慈悲喜捨四者,完全融入我們的身心,展現在一切日常生活中,破除心的限制,由「有量」步入「無量」,擁抱一切眾生。
本書評價
1修行的基礎、次第分明
慈悲心是修行的基礎,而書的內容清楚的告訴我們如何修行,次第分明,易懂。
2從「我」開始
你想了解自己嗎?你想學習如何愛自己嗎?平常我們容易受外境,周遭的人、事、物影響,而這是我們的定、智慧不夠,愛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也不足,而在四無量心的修行,是個「愛自己、愛他人的法門」,所以一切需從「我」開始。
3富有挑戰性
修行的方法很多種,而四無量心的修行是個從小愛到大愛的修行過程,而這中間的經過又如何呢?我想只有親自體會才能知道這滋味是如何!
閱讀感言
《法句經》有一頌說(Dh.171):世間如國王華麗的車乘,愚癡的人沉溺其中﹔有智慧的人則不會執著。看到這一頌,猶如惡夢驚醒,害怕連連,在還沒接觸到慈悲觀的修行時,我就像那個國王騎著華麗的馬車,沉醉在其中,害怕失去,擔心被人佔有當有這種恐懼時無名、瞋心也相繼來到好辛苦,又好累。直到接觸了「慈悲觀」,猶如天降甘霖,這雙手鬆了好舒服,在這過程裡盡進退退,一會兒又拉緊了繩子,一會兒又放掉了,在這「擁有」與「放下」之間形成一股拉距戰,很辛苦,但也唯有面對苦、超越苦才能活的自在,也只有先對自己慈悲,才有可能發出慈愛他人的力量。
「修行」是要付諸行動的,也唯有在這過程裡才能了解、體會四無量心,進而達到讓身心時常停留在慈、悲、喜、捨裡讓它感覺像在家一樣,展現在一切日常活動中,而不是偶爾短暫拜訪而隨之遺忘的地方,這也是我的目標。
延伸閱讀
香光莊嚴68(p.66)期
香光莊嚴77(p.44)期
念處之道(法悅叢書)
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法悅叢書)
三十七道品講義(證嚴法師)著
作者/性空法師
出版地/台灣省嘉義市
出版者/香光書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4
頁數/113
類別/■佛學 □其它:
性質/□知識性 ■生活性 ■宗教性 □其它:
對象/■初機 □具基礎 □研究者 □其它:
閱讀程度/ ■易讀 □尚可 □艱深
當和尚遇見鑽石/ 麥可. 羅區 格西
93.6.10 劉阿孌
本書特色
羅區 格西跨越了世俗概念的鴻溝,將積極正面的起心動念付諸實踐,並指出寬廣、可行、充滿建設性的商業經營方法。
最具啟發的章節
第七章 走出商場的黑暗森林以《金剛經》的智慧來解決商場上的問題。
第十三章 萬物皆有盡時,有了這個態度會使你的頭腦保持清晰明澈。
本書提要
著者以他高人一等的智慧,將《金剛經》融會貫通運用萬法潛能發揮在商場的經營上,也巧妙地融合了「實際」的商場現實法則與「變動不居」的起心動念將之適時適切地納入佛法的空性,因緣法則,並教導我們只要掌握「以簡禦繁」,「以空置實」的道理,誠信地待人接物,在激烈競爭的商場上悠遊、踏實而無往不利。
本書評價
這本書值得企業家、金融界、所有佛教徒、尤其強調人間佛教的信徒來說是非常值得參考的書。
作者巧妙的運用《金剛經》「性空」唯識「阿賴耶識」銘印的譬喻與說明,讓一些未深入佛法的人更容易理解與接受,並提供了 一個具體、有效且融會『快樂積極、有意義』的賺錢之道。
閱讀感言
乍看這本書的封面標題時會有一股怱動,想再深入了解其內容,當再看到作者時就更好奇了、印象中從未見過僧侶寫的商業專書,所以感覺十分新鮮、有趣、著者本身並未還俗,仍以出家僧人的身份,外現在家相,內修菩薩行,擠身於紐約鑽石市場,而且是從貸款的五萬美元擴展到年營業額超過壹億美元的大企業,可見他的理論與知識的確有效的。
延伸閱讀
《金剛經》、《百喻經》、《唯識學》
作者/麥可. 羅區 格西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者/橡樹林文化
出版日期/91.4.16
頁數/344
類別/■佛學 □其它:
性質/□知識性 ■生活性 ■宗教性 □其它:
對象/■初機 □具基礎 □研究者 □其它:
閱讀程度/ ■易讀 □尚可 □艱深